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提速,将带动相关监测产品和产业发展

2024-04-11

       未来五年,国家将加速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,加强技术防范和大数据穿透式监管,持续改善监测数据质量,覆盖全部监测活动的“人机料法环测”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立。

       生态环境部印发《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生态环境监测司有关负责人表示,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,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。

       数据显示,全国已建成1946个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,组建全国大气颗粒物组分和光化学监测网,布设38880个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并完成一轮监测。

       建立现代化监测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《意见》明确了“两步走”目标:第一步,未来五年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,实施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工程、监测科技创新工程、强基层补短板能力提升工程、监测人才培养工程等“四大工程”,加速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,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整体能力。第二步,再用五年左右时间,到2035年,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建成,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

       在技术装备数智化方面,主要任务包括完善监测技术体系、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应用、加速新技术标准化进程、提升装备自主化水平等任务,突出以数智化转型为引擎,推进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,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一代监测技术装备体系。

在高质量数据方面,主要任务包括健全质量管理制度、提升质控技术水平、严厉打击数据造假、引导市场有序发展等任务。重点加强技术防范和大数据穿透式监管,严禁擅自改动采样探头、监测设备和仪器参数。开展国控站点人为干扰行为专项检查,守住国家网“一方净土”,确保监测数据真、准、全。

微信图片_20240412131550.png


     “相关监测设备生产厂商应尽早推进监测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升级。”专家称,根据上述《意见》,国家将分批实施国家空气、地表水自动监测智能化改造,具备数据有效性自动审核、人员操作规范性智能识别、数据篡改报警留痕和风险预警人机交互能力。国家和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监测数据资源平台,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相关制度,通过公开发布、系统查询、数据接口等多样化方式,提高国家、区域流域、省市间监测数据共享交换能力。

       生态环境部表示,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引导支持企业加强高新监测仪器自主研发,并推进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、执法监测、应急监测中应用。建立新型监测技术装备跟踪与评估机制,联合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、骨干企业等共建监测装备研发与应用创新基地。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卫星立项、研制、发射及应用,加快形成全方位、高精度、短周期遥感监测能力。